中国弘儒网首页 >> 新闻资讯 >> 儒家文化
找回文根 接续坠绪 大弘儒风
http://www.zghrw.com     时间:2012/3/15     来源:榆林新闻网      作者:韩海燕

来源:榆林新闻网  韩海燕 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海燕作研究会筹备工作报告 

 

                                      找回文根 接续坠绪 大弘儒风

                                                (2009年7月14日)

   

    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各方面的关怀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儒风》也随之诞生了!这是我市文化建设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标志着榆林市文化建设又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在此,我谨向各级领导、各位同仁以及热心于孔子文化研究、学习、体认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实文化,只不过是动物本能的超越。人也是动物,可人是唯一可以超越动物本能的动物。因此,人类创造了文化。超越总归起来有两种,一是技能的超越,一是精神的超越。技能的超越,我们称之为科技文化,精神的超越,我们称之为人文文化。技能的超越不外乎吃、穿、住、行、用。精神的超越不外乎仁、义、礼、智、信。技能的超越,前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个在下的台阶,后人一定在前人之上;而精神的超越,前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个高度。因此,科技文化我们要学习的是现代人,而人文文化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人。孔子是中国人文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东方智慧的象征,自有生民以来他所创造的高度至今仍无人可及。因此,中国人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居于正统地位,不仅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极其深远广泛地影响着世界。

    据史料记载,从十六世纪开始,中国人文文化及其三十二种科技发明传入欧洲,激发了欧洲人的灵感,也推动了世界的产业革命,使欧洲科技文化得到迅猛发展。而我们中国人文文化恰恰从那时起走上了只读四书,不读经书,不读注疏的时文教育,不仅使中国的人文文化得不到发展,而且使中国的科技文化也失去了发展的可能。直到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将要打进国门,大清朝的皇帝还在紫禁城里做着万邦来朝的天朝美梦。西方早已进入了火器兵器朝代,而我们中国的将士依然拿着冷兵器时代铸造的兵器守护着国门。

    两种兵器的交战,实质上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国失败了。中国人这才明白必须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术,才能得以生存,从而毅然走上了西学之路。那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在当时,也许是一个唯一的选择。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全世界都相信来自西方人的那个哲学理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为了生存,世界各国开始了激烈的科技竞争,可惜的是那场竞争不是以全人类的生存为目的,而是以各自生存为目的的弱肉强食的竞争。竞争到二十一世纪前,其结果是使整个人类的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生态恶劣,资源枯竭,不该刮风的时节大风不断,不该降雪的时令大雪纷飞,不该发水的季节洪水泛滥,不该灭绝的动物植物大量消亡……

    在这场危机中,人们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产生了怀疑,因为事实上,不管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不是适者生存,而是无有适者。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重要,才意识到儒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万古不易的真理。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西方哲学家泊兰特罗素说: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现在的西方人正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技术的功效最为可贵,而道德毫无用处。罗素还说: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有忍耐力的,当其他民族只顾及到数十年的近忧之时,中国已想到几个世纪之后的忧虑然而欧洲人的人生观,却是推崇竞争,开发,永不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导致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而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这一结局,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连西方人也觉得如果不借鉴东方智慧,他们的文明没有指望了,我们中国人还要轻视我们的东方智慧吗?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会议上的宣言更明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连西方人对孔子都如此崇敬了,我们中国人对孔子的那种偏见,还要坚持下去吗?

 

    其实,我们中国人当初就有不少人是不主张把孔子打倒的。被学界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早就说过:现在的西洋人,我敢断言,将要失败。我更说一句,现在的西洋人要失败在中国人面前,为什么?就因为西洋人对什么都了解,都有办法,可他就差一点,少回来了解他自己,体认他自己,所以对自己没有办法,这就是我说西洋人非失败不可的原因。中国人占了个便宜,即他一向受孔子的启发与领导,曾在了解自己的学问上用过心。等到西洋人失败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坠绪重新接续,慢慢再发挥光大。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

    梁先生说此话时,正是西洋人鼎盛时期,现在西洋人虽然还没有失败,但有许多迹象表明,接续中国文化坠绪的时候已经来临,孔子重光于世也不会等待多久。这似乎已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成了世界人文文化的潮流!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张至公、夏衍、陈荒媒、吴冷西、叶至善、启功等九位风烛残年的文化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紧急呼吁》,我国文化之悠久及世界文化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了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推动我们民族屡经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其实,岂只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中国文化,孔子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也属于全人类。如果让它在我们手上消失,我们将是世界的罪人,人类的罪人!我们必须以一种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一种极强的文化责任心,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紧紧抓住孔子文化重光的历史机遇,让孔子文化早日在中国、在世界上弘扬光大!

  令人欣慰的是,继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之后,中国文化热、孔子文化热与日俱增,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纷纷落成。私塾,义塾,书院,学堂,各种各样的国学班,讲座,论坛,遍布全国。这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已经兴起!我们榆林也不例外,早在2001年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兴办了燕翼堂义塾,先后已有数百名儿童接受着国学经典教育。苏州中学、阳光宝贝幼儿园、佳县屈家庄村也先后开展了国学教育。涌现了不少热心于国学学习教育的人士,如崔成光、纪阳成、王智慧、张艳娥、韩晓峰、韩晓宇、屈恩师、乔浩萍、赵燕燕、张亚利、杨玉娥、胡苗、王慧、杜学晔等,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张艳娥、乔浩萍她们义教8年之久,实属不易,在他们的引导教育下,有不少青少年,现在虽然还在上初中或小学,可已经熟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等国学经典,事实证明,他们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学习经典,不但没有影响他们学校功课的学习,反而使他们的各科成绩有所提升,更可贵的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积累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学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同志还写了不少文章,在新闻媒体和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2006年5月,我应杨东平教授的邀请,进京参加了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同年9月,我又带领燕翼堂学子在白云山论道亭进行童子诵道,引起了省、市、县级领导,还有学术界、新闻媒体以及企业界的有识之士真诚的关怀和支持。2007年6月,我又应《光明日报》邀请,赴京参加了国学访谈。纪阳成两次到山东曲阜参访,韩晓宇、韩晓峰多次到西安、北京等地学习。同年10月,佳县燕翼堂义塾成为北京一耽学堂全国第二所连锁义塾。从此,佳县燕翼堂义塾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所有这些都为榆林孔子研究会的成立、《儒风》的创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8年5月,由周锦明、纪阳成和我发起成立孔子文化研究会,在此期间,大家做了大量工作,苏州中学的赵燕燕老师、张亚利老师首先响应,在她们所带的班里,率先开展国学业余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阳光宝贝幼儿园的王智慧,将国学教育引入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为了扩大教学面,又在世纪广场组织晨读,有不少老年人、中年人、少年儿童在晨读中受益匪浅。2008年的暑假,屈家庄村在燕翼堂义塾的帮助下,将国学教育引向农村。所有这些,又为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经过长时间筹备,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终于在今天可以成立了,这是一个致力于学习、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文化的非营利民间文化公益组织,该会成立后,将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前提下,组织会员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传习活动。为书香榆林,为提高民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竭尽全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心灵建设工程,是人人参与的建设工程。它因民众的参与而壮阔,因经典的普及而博厚,因自愿者的奉献而神圣,因社会大众的受益而伟大,因党和政府的支持而恒久。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榆林人参加我们的研究会,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支持我们的研究会,使其越办越好。

    同志们,要找回我们文化的根,接续坠绪,使孔子文化重光于世,让孔子重新生活在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异常艰巨的文化工程。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奏效。但这个事情,毕竟要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不开这个头,我们不奠这个基,等待何时?等待何人?孔子文化的失落,已经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如果不把他找回来,后果将不堪设想。章太炎说过:六经皆史,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古人还说过: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礼,就是中国文化的代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一定要把他找回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光荣历史使命。

    找回文根,接续坠绪,是建设中国文化,繁荣中国文化,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没有根的文化,是没有力源的文化。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个至深的认识,才能繁荣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接续坠绪,得从小处、低处着手,从自己抓起,从娃娃抓起,从每一个家庭抓起,从每一个学校抓起,从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庄抓起。这就需要千千万万的自愿者,以舍我其谁的情怀,不以利为利,而是以义为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去做,一点一点地接,一段一段地续。榆林孔子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其实是一群刚刚起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们,虽然谈不上什么研究,但他们却敢于做,这全靠了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一种强烈的文化责任心。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他们相信这个文化的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人与生俱备。就像挖井,不管平原还是高山,只要锲而不舍地去挖,总会冒出水来。不论原来的文化程度高低,只要抱住原典去读,只要下定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恒心去学,谁都可以学到手。而且,他们还体会到,在实践中学习才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最能成就人生的一种学习。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异常危机的时代。发展暗藏着危机,危机孕育着发展。应对文化危机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定决心找回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然后让它生长起茁壮的主干,到那时,才有希望嫁接活外来文化的芽穗,才有希望使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先进。历史已经证明,企图采用把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挖断,移植别种文化于东土的做法是决然不会成功的。孔子文化不在死书里,而在活人中,不在书斋里,而在心灵中,不在少数学者的论坛上,而在多数百姓的言行中。书能香我我香人,人我相香香愈浓,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不但要自己学,还要帮助别人学,学而后能知,知而后能行,才是真学。不行,读的书再多,也香不起来。因此,古圣总是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绚丽之夕阳。让我们大兴老教幼学之风,为孔子文化重光于世,为找回文根、大弘儒风、携手并肩,齐心奋斗。

    谢谢大家!

    注:本文为韩海燕会长在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国弘儒网首页  网站文庙  新闻资讯  弘儒堂  圣品流通  儒学践行  儒学机构  文化合作  吉林市孔子学会  吉林市甲骨文学会  
 

Copyright © 2010 zghrw.com, 中国弘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吉ICP备10004012号
中国弘儒网  QQ:240214906
弘儒堂     网站建设吉林市阳光科技网络公司